-曲霓裳 千古绝响(阿泰) 点击数:9354
 
  一曲霓裳,千古绝响
 
                                      (阿泰)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三首,众所周知,是诗仙李白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故事发生也十分浪漫。风流皇帝唐玄宗,曾在长安宫中兴庆池一侧沉香亭畔,栽种一大片牡丹,花开时节,姹紫嫣红,国色天香,满园春色。唐明皇携杨贵妃亲临赏花。宫庭乐师李龟年率领一班梨园子弟,调丝弄弦,正准备弹唱助兴,玄宗突然心血来潮,面对佳人名花,一如瑶池仙境,这位精通音律、酷爱艺术的帝王,只觉得旧的乐曲不够刺激,於是命翰林院李学士前来制作新词。李白当时已是名重京师的大诗人,难免恃才傲物,也不怕得罪炙手可热的权贵,弄出个杨国舅为之脱靴,高太监为他磨砚的事端,洋洋得意在金花笺上留下三段不朽篇章。
按体裁而言,是三首“七言绝句”,却被题为清平调,成了乐府调名。可想而知,彼时彼刻,马上有人即兴谱曲,即席演奏,从而奏出一段千古佳话。
唐朝文坛,固然有韩柳古文运动,但真正能独领风骚的当推唐诗。单就清康熙年间由曹寅、彭定求、沈立曾、楊中讷等奉敕编纂的《全唐诗》所载,“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达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数据概念?短短三百余年,中华大地就冒出2529位诗人,创作了42863首诗篇!世界上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文学史上,有过唐朝此等奇迹?
“唐诗”的无与伦比的辉煌,不仅掩盖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光辉,也让另外一个光焰四溅的领域——音乐、舞蹈、表演艺术,显得略微黯然失色。但盛唐乐舞的非凡成就,绝对称得上独步天下,为中华文明陡添一层浓墨重彩!
唐明皇的故事,一千年来广为流传,成为久演不衰的戏剧题材。元代,有剧作家白仁甫创作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到了清初,又有号称南洪北孔的剧作家洪昇,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长生殿》传奇。剧中主要角色均是才子皇帝唐明皇。
唐明皇,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公元685年,他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712年,李旦禅位于他,嗣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皇位。执政前期,他曾励精图治、拨乱反正,任用姚崇、李璟等贤相,创建历史上颇受推崇的“开元盛世”奇观。后期他沉湎声色,宠爱杨贵妃,重用奸倿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导致“安史之乱”,生灵涂炭,李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走上下坡路。
作为一国之君,唐明皇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对后世起着成败两方面的借鉴作用。他一生先荣后衰的遭遇,也应证了他祖上太宗皇帝“载舟之水也覆舟”之谶!霓裳羽舞,马嵬惊魂,他所作所为,注定了他失败命运。但他在音乐舞蹈方面的成就,还是值得肯定的。
一千年后,法兰西有位君主似乎是他的“转世神童”, 彼此境遇出奇的相似那便是赫赫有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他也痴迷歌舞,唐明王创立教坊,他也创办了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唐明王亲自指挥宫庭乐队;他也亲自参加演出26部芭蕾舞剧。唐明王培养了一大批梨园子弟,重用李龟年、雷海青一批音乐家;他也重用了吕利、莫里哀、博尚等一批戏剧家舞蹈家为他培养人材。唐明王能谱新声舞曲;他也曾制定芭蕾舞基本手位步法。唐明王荒淫无道导致“安史之乱”的劫难;路易十四的穷奢极欲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冥冥中相似的因果,廉则兴、奢则败,是国运民命中不可逆转的铁律。这不是本书讨论的话题,暂且一笔带过。
说起中国戏剧史,怎么也绕不开唐明皇这个特殊的人物。梨园行自古以来並没有当他皇帝看待,而是尊他为梨园行祖师爷,对他顶礼膜拜,敬重有加。开锣唱戏,拜师授徒,都免不了献上三瓣馨香。再说唐朝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戏剧,充其量有个类似相声、滑稽的参军戏,为什么梨园行的先辈们要尊他为开山立行的祖师爷呢?可见有时候古代人比现代人看问题看得透彻、客观、全面,远比我们有些学者有头脑,有智慧。
《唐语林》(宋-王谠)载:“元宗洞晓音律、丝管、皆造其妙,制作诸曲,随意即成,如不加意;尤爱羯鼓、橫笛,云八音之领袖,诸乐不可与比……”可见玄宗不仅通晓音律,还会玩乐器、会作曲、会指挥,称得上统领“八音之领袖”,而且才思敏捷,作曲“随意即成”。
除了玄宗,唐宣宗也“妙于音律,每赐宴前必制新曲,俾宫婢习之,至日,出数百人,衣以珠翠缇绣,分行列队,联袂而歌,其声清怨,殆不类人间……如是者数十曲,教坊曲工,遂写其曲奏于外,往往传于人间。”
近代许多学者,对中国戏剧的历史看法多有偏颇。一谈起戏剧,就是话剧,戏剧学院不是专教话剧表演、话剧编剧、话剧导演。而戏曲並不入流,建的也只是中专等级的戏曲学校。褒贬经纬分明,这一谬误至今乃潜移默化渗透在某些学者的血液里,误导着学术舆论,也误导的文艺政策的制订。
话剧是“舶来品”外来剧种。重洋媚外的思想是近代中国思想史上驱之不绝的一个症结,挥之不去的一个顽症!文艺领域也不例外。但也有一些学者,如王国维、郑振铎,博古通今、远见卓识,他们的论述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重新认识中国戏剧史的窗扉,让我们觉得豁然开朗。

话剧引进中国的历史仅仅百余年。最早话剧社团【春栁社】,1906年创建于东京,创始人李叔同(息霜)、曾孝谷。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谢抗白、陆镜若等人。於1907年初春阴历年,在上海中国青年会举办的赈灾游艺会上,春柳社初试锋芒,演出了法国小仲马《茶花女》的第三幕,由李叔同饰茶花女,曾孝谷饰阿芒的父亲。同年612日正式公演大型剧目<黒奴吁天录>。剧本是曾孝谷根据美国斯托夫人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林紓魏易译本《黑奴吁天录》改编而成。

在话剧现身百余年前,活跃在神州舞台上的,剧作家写在本子上的,多若繁星,可没有一本只是用说话形式的语言写成的“话剧”。中国的戏剧自有其戏剧特色:有歌有唱、有舞有武、有诗有词、有形有神,有它自己昀美学趋向和审美准则,並不比任何民族戏剧逊色。中国历史上兴许没有莎士比亚、歌德、席勒、莫里哀,但我们有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等等不胜枚举的戏剧作家!何尚不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戏剧史的范畴内,探讨音乐、舞蹈进化的脈络,也是应有之义。因为歌与舞两大艺术元素,从古至今,都是构成中国戏剧的极为重要的构件,金院本、元杂剧、南戏传奇、花部诸腔、花鼔滩簧,都离不开歌与舞的表演形式。尽管称谓各异,直至王国维先生称它们为“戏曲”,才获得一个验明正身的统称名谓。但如果称它是中国“音乐剧”,抑或曹禺先生称百老汇“音乐剧”为“美国戏曲”如同一理,也无尚不可。毕竟它们构成的元素如同一辙,只是各有其民族特色而已。58年反右运动大辩论,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命题,两个三角形三条边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即是全等三角形,几何学的定理完全适用於其它方面的推理。不能因为一个三角形是红色,另一个三角形是蓝色,就可以否定这个定理。对於音乐剧、戏曲称谓之争可以用全等三角形的定理来判定。而且谁也不会想将对以往“戏曲” 各种各样的称谓易名换姓。只是想纠正一种谬误,仿佛中国没有音乐剧,此物只应外国有似的。

唐代乐舞是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葩。中国自夏、商、周尹始,就有祭祖礼神的礼乐。隋朝曾置“清商署”,将梁,陈两朝散佚的旧曲,当时犹存六十三曲,以及各代各民族乐舞,用九部乐的形式归入宫廷燕乐系统,为唐代乐舞发展奠定基础唐初曾将其编撰成所谓《清乐》。在隋朝九部乐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唐高祖武德初,在禁中设教坊,培养乐工,並造“燕乐十部”,音乐内容更为丰富,共著录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宫庭乐府已初具规模。

唐明王,这位天赋甚高的天才皇帝,雄心勃发,开元二年,将原先隶属太常寺的雅俗诸乐的乐工,剥离出来,设立左、右两个“教坊” 。右教坊设在西京光宅坊,左教坊设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应是皇家音乐学校;“左多工舞”,应是皇家舞蹈学校!在教坊教习的都是初学者居多,称其“揔弹家” 。至於皇家最高学府,属於“学院”级别的,则设置在“梨园” ,由玄宗皇帝亲临教授。至今京剧界仍有将自己称作“梨园弟子” 的习俗。

乐队人员分立部伎、坐部伎。
白居易在《立部伎》诗中写道:
“立部伎,鼓笛喧。双舞剑,跳七丸。嫋巨索,掉长竿。
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声歌清,堂下立部鼓笛呜。
笙歌一曲众侧耳,鼓笛万曲无人听。
立部贱,坐部贵,
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笛和杂戏。立部又退何所任,始就乐悬操雅音。
雅音替坏一至此,长令尓辈调宫徵……”
立部伎、坐部伎,以及“操雅音”、“调宫徵的杂役,分工、职能已一目了然。
《唐书-礼乐志》载:“明皇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得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居宜春院梨园。”这里又多出一个皇家女子艺术学府——宜春院。
至於教习方式,文中也有介绍:“开元十一年,初制《圣寿乐》,令诸女衣五方色衣以歌舞之,宜春院女教一日,便堪上场,惟揔弹家弥月不成,至戏日,上令宜春院人为首尾,揔弹家在行间,令学其举手也…….当时排练现场通过这段描述,令人历历在目。
唐朝是个全方位向世界各国大开放的社会,促成了波澜壮阔文化大融合的壮观格局。在外来的客藉教席中,就有来自龟(念“丘”)兹世家,西域影响最大的音乐家苏袛婆,他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将龟兹音乐中的五旦七调乐理体系传授至中原,直接推动音乐变革和唐代燕乐二十八调形成。此外白明达曾任掌管乐的官职乐正

那时候的唐朝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均持开放宽容政策,国力強盛,庶民富裕,京都长安一片繁华,曲江池畔,丽人徜徉,街坊桥头,胡姬当炉,随着陆上丝绸之路贯通中南亚、地中海、印度各国,长安成为“中华文化圈” 枢纽中心。各国文化使臣纷纷前来通好,万方冕旈,商旅如云,长安自然而然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心。尤其是西域的音乐舞蹈,对本土的礼乐造成颠覆性的冲击,为稍后戏剧的成型,开拓了宽阔的视野,丰富了表现的手段。

西域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宗教、风俗各异,纷至沓来,相互碰撞,隋唐时期已然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西域乐”舞,这些勁歌蛮舞充满激情和感染力,一下子涌入长安,顷刻间风靡朝野。这是大唐乐舞达到前所未有成就的主要因素。
西域乐舞是唐代风行一时,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中论唐朝音乐:自唐天宝十三载,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今胡部者为《燕乐》。这里所说“法曲”和“胡部” 合奏的崭新的演奏形式,使古法全失。所谓“古法”,也就是为帝王歌功颂德庙堂音乐,虽则庄严肃穆,然而旋律变化呆滞,不及西城音乐热烈奔放。所以《燕乐》成为乐坛主流巳是大势所趋。开元后,胡部新乐彰,华夏旧声已绌。”“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卷之曲。”“开元来,常乐尚胡曲”“流行乐府,侵渍人心 这些形容,可见宫庭民间,胡音胡舞渐成风尚,不可逆转。
唐代歌舞一般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别。

《秦王破阵》属于健舞,即武舞,叙说秦王李世民冲锋陷阵的丰功伟绩。先为李世民所造,大概也就是激励将士奋勇打仗的军歌之类。即位后,才由吕才重谱新曲,李百药,虞世南褚亮魏征等创作歌词,新曲的音乐曲调受西域影响很深,所以《旧唐书音乐志》介绍说:秦王破阵乐舞杂以龟玆声,声震百里,动荡山谷……发扬蹈历,声韵慷慨。《秦破阵》雄浑气壮,由一百二十位甲胄之士执戟而舞,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又谓《七德舞》。白居易诗曰:“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又四功业成……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所以《七德舞》的出现,证明“政治第一、艺术第二” 的标准古代也有,包括现代好莱坞“爱国主义”大片,仍是奥斯卡获奖的最佳选题,是一个道理,不必太在意。

软舞 代表作当数《霓裳羽衣舞。该舞伴奏音乐受印度佛曲婆罗门影响很大。由於杨贵妃跳过此舞,又受到众多诗人的题咏扣赞叹,所以声名鹊起。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中描述:

“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珮珊珊,
娉婷似不任罗绮,顾听乐悬行复止。磬箫筝笛递相搀,击擪弹吹声逦迤。
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中序擘騞初入拍,秋竹竿裂春冰坼。
飘然转旋回云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
烟蛾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
 
白居易是位出色的音乐鉴赏家。他在《琵琶行》一诗中描绘琵琶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几乎家喻户晓,童叟能诵。而这段对《霓裳羽衣舞歌》的绘声绘色,足以令人拍案叫绝!先是描绘舞者的体貌衣饰,音乐声起,“磬箫筝笛”,“击擪弹吹”,然后序曲奏起,舞者伫立未动,突然竹裂氷坼,音乐骤响,舞者“飘然转旋”,娇若“游龙”,一会儿玉臂轻垂,一会儿挥袂舒卷,犹如天上仙子许飞琼、萼绿华一般。疯狂的旋律,顿挫的节拍,就像“跳珠撼玉”,铿锵有力。末了翔鸾收翅,一声长引,余音不绝。形象生动,读后如身临其境,浮想联翩。
从西域直接传入中原的乐舞,那就更多了,如春莺啭》、《胡腾舞》、《胡旋舞》、《柘枝舞》、《马舞》等都是。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胡旋舞》。
白居易写过《胡旋女》一诗,看看他是如何评价禍及国祚的《胡旋舞》的: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歌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篷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这段对胡旋舞的歌颂写得十分传神。胡旋女按弦鼓节拍起舞,双袖频举,衣裙篷转,“左旋右转”,“千匝万周”,它的转速,连车轮旋风都黯然失色,难以企及。这与现在新疆哈薩克、维吾尔舞是不是何其相似乃尔?

“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 道明舞蹈出处,来自西域康国。

接下来一场由此而起掀起腥风血雨浩劫,使国运挫伤,生灵涂炭: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鸡障下养为儿。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
贵妃胡旋感君心,死弃马嵬念更深。从兹地轴天維转,五十年来制不禁。”
 
又如《柘枝舞》,源自“罗斯”, 手执绿枝,身披长裙,枭枭曼舞,轻柔如仙。犹像《小白桦树》一类白俄罗斯舞蹈。刘禹锡白居易多位诗人为轻歌曼舞的柘忮舞赋过诗。刘禹锡体轻似无骨,观者耸耸神,曲尽回身去,曾波犹注人。舞者妩媚多姿、体轻无骨,临去囬眸,仍能勾魂摄魄!白居易观后,满怀惆怅,似也有伤魂落魄之感: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
由於上有所好,下有所效。来长安经商的印度、波斯及里海一带商贾、使节,往往会顺便捎带一些各国歌舞艺术来到中国。
《册府元龟》载:“开元十七年,米国(康国一支部族)遣使献胡旋女子三人”;
《唐音癸签》载:“康国乐舞曲有《贺兰钵》等四曲,其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
《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双龙犀,其国人危髻金冠,缨络被体,故谓之‘菩薩蛮’”。

 此外尚有印度佛曲,波斯景教、袄教乐曲,回教“大食乐曲” ,也纷至沓来传入大唐。让盛唐乐舞充满异域风情。

那些率兵出征的将军或各地节度使臣,凱旋归京或回京述职时,还常常以带回或学会西域乐舞为荣。名将封常清,奉命西征,在西域“轮台”学会当地乐舞,称轮台舞班师回朝后,轮台舞 即传遍长安,风靡一时。此乐舞后随遣唐使传至东瀛日本,据传保留至今。

这些带有异国情调的乐曲舞姿,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时尚,相当前卫的。真可谓春风桃杏,灿若云锦,宫苑巷里,笙歌喧腾。开元、天宝年间,长安和洛阳尤为风行。帝皇百官,工商黎庶,莫不受其熏染,趋之若鹜,如痴如迷。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凉州行》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镇《法曲》)唐诗中对这一疯狂风气题咏甚多,讽喻亦多。

当时在长安寓居的,还有不少来自西域的著名的音乐家、舞蹈家,如善跳胡舞的安国艺人安辔新,曹国的琵琶大师曹保一家,米国歌手米嘉荣等。一般的民间艺人如石国(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胡腾儿李端《胡腾儿》)等则更多了。他们精湛的表演,给人们以全新的感受,每每让观者倾倒叫絕。岑参有诗赞云: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此曲胡人传入汉,请客见之惊且叹。……世人学舞只是舞,姿态岂能得如此。(《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除了乐舞, 西域“乐器演奏”也备受推崇。唐玄宗制定太常四部乐,即胡部、龟兹部、大鼓部、鼓笛,异彩纷呈。

演奏乐器巳令人目不暇接。
胡部乐器有:筝、箜篌、五弦、琵琶、笙、笛、筚篥、拍板、方响、铜鈸
龟兹部乐器有羯鼓、鸡篓鼓、笛、筚篥、箫、拍板、方响、铜钹
大鼓部乐器有:大鼓鼓笛:笛、杖鼓、拍鼓。而西域传入的乐器在四部乐中占重要地位。
所以盛唐乐舞伴奏乐器已不可等闲视之,可以说争奇斗艳,音色纷呈,已蔚为壮观。
来自西域的客籍乐师也深受欢迎。唐代载入史籍的著名西域音乐家龟兹音乐家白明达疏勒琵琶高手裴神符等几十人。此外还有许多西域乐工、舞伎、歌手在教坊梨园供职。凡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数万人。

唐朝统治者对异域音乐舞蹈情有独钟。唐高宗龟兹音乐家白明达写成具有浓郁西域风格的乐舞《春莺啭》。唐玄宗练习打西域羯鼓,据说敲坏的鼓槌就有整整四个箱柜,可见痴迷程度。

    崔令钦教坊记》载:大曲 46 种,杂曲凡 278 种。其中来自西域的乐舞有《龟兹乐舞》、《醉浑脱》、菩萨蛮》、《南天竺》、《望日婆罗门》、《苏慕遮》、《柘枝引》、《穆护子》、《西国朝天》等。来自中国西部、深受西域乐舞影响的有《北庭子》、《甘州子》、《酒泉子》、《沙碛子》、《镇西乐》、《西河剑器》、《赞普子》、《蕃将子》、《胡渭川》、《定西蕃》、《伊州》、《凉州等。就乐舞分类而言,所谓燕乐“十部曲“,即:“燕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高昌乐康国乐、天竺乐、商丽乐”。其中除燕乐、清乐、乐外,其余全是西域音乐。此外还有于阗乐、悦般乐和伊州乐等。

留在古籍中的文字记载,再字藻华丽,妙笔生花,再将舞曲描写得如何如何动听,将舞蹈描绘得体态如何如何柔美,留给我们也只是无限想象的空间。好在许多尚存的石窟中,还保留了不少雕塑和壁画,让我们可以一睹盛唐乐舞的风釆。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还有充满龟兹情调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在石窟的斑驳破残的墙面上,在窟中高悬的天顶上、龛楣上,还能依稀看到许多形态各异的舞者、器乐演奏者的活龙活现的生动形象。那些衣带飘卷自由翱翔的“香音女神”,也即是“飞天”;那些手持笙萧、婆娑起舞的伎乐天,无不美轮美婀娜有致莫高窟 148 窟、《东方药师变》大型经变壁画,再现了宫廷与民间流行的西域乐舞。所奏乐器,如琵琶、阮咸、筚篥、唢呐羌笛羯鼓还有中原早已失传的箜篌应有尽有。舞伎的舞姿出神入化,将当时胡旋”、“胡腾等舞蹈的真实表现形态,为后人“攝”下无比珍贵凝固的瞬间。尤其是莫高窟 112 西方争土变那尊反弹琵琶舞伎,让我们看到盛唐乐舞的舞蹈技巧已达到匪夷所思的境界,看了真让人瞠目结舌,赞叹不已!
 
 
兰州歌舞团创作的《丝路花雨》舞剧,让世界为之震惊。歌舞团的编舞创作者们,就是在敦煌壁画中获得灵犀,获得穿越,获得感应,获得启示,他们细心揣摩,依样临摩,最后创造出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的舞蹈语汇,再现了盛唐时期歌与舞的无穷魅力。
大唐以它宽大的胸怀,吸取了西域各国文化中的精髓,同时也传播了这些文化,让它发扬光大。长安几乎成了东西方文化的集散地。
与《丝路花雨》创作年代相仿,上海京剧院创作演出了《镜獅子》。

上海京剧院演出的《镜獅子》,是从日本歌舞伎同名剧移植而来。隋唐时期,日本派遣了十余批“遣隋使”、“遣唐使” ,来中国学习。几乎将中国文化捜罗一空。唐朝的典章制度、宗教艺术、文字诗歌、音乐舞蹈,无所不学。从奈良至平安期间,唐代“燕乐”和“散乐”(民间百戏歌舞、杂技幻术),络绎传入日本。日本所谓四大传统艺术:歌舞伎、能剧、狂言、人形净琉璃,无不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镜狮子》就是一例。

江户城的大奧,每年一月七日要举办“镜曳”仪式。仪式结束后,要有一位年轻女子表演《獅子舞》。但大奧內的侍女年纪偏大,便命一个叫“弥生”的年轻侍女表演。弥生原是个娇弱的女孩,怎能够表演这种勇猛的狮舞?但当她拿起了将军家的一个狮子面具戴上以后,在面具里的狮子精突然出现,鬼使神差地竟將獅子舞跳得非凡勇猛雄伟,气宇非凡。
盛唐乐舞中的《太平乐》,也叫《五方狮子舞》。演出时演员表演狮子俯仰驯狎之状。又有二演员手持绳拂,作戏弄狮子之舞蹈动作。五头狮子各居一方,一百四十人唱《太平乐》,足踏节拍,场面浩大。
白居易《西凉伎》一诗中写道: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齒。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
 
泣向獅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獅子回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
 
除了《镜狮子》,歌舞伎中还有《相生狮子》、《英执着狮子》、《三人石桥》、《连狮子》、《枕狮子》等多种《獅子舞》。这些日本獅子的祖先,无一不是唐朝乐舞中的角色!
日本至今仍保留的还有歌舞伎期目中还有《太平乐》、《皇帝(秦王)破阵乐》,以及《春莺啭》《兰陵王》等。

白居易诗中对音乐舞蹈颇有独到的见解和评论,以及他对音乐和舞蹈的鉴赏力,在唐代诗人中也可谓是首屈一指的。而传入日本又深受欢迎的“白家诗” ,对日本诗歌的发展也有深远影响。日本天皇多次命遣唐使臣广为收集白居易诗集和诗作。他家里也蓄养过歌伎舞姬,最有名的就有樊素、小蛮。樊素善歌、小蛮善舞,故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之诗句。而且芳名留於史册。《旧唐书》“白居易传” 记下樊素、蛮子者,能歌善舞。一笔。

 

 
在《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开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诗中,白居易写道: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时归。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
这是唐文宗开成五年(836年)的春天,白居易已是风烛残年,於是遣散了家中歌伎。酒宴散后,正值暮春三月,白居易突然感到莫名的惆怅和寂寞,他又想起了他最心爱的歌姬樊素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留下来的只有满怀的愁思和茫然。
唐代音乐、舞蹈空前成就,完全可以归功於唐玄宗的身体力行的倡导、栽培和呵护。但演出有情节有故事的乐剧,却只有《樊哙排君难戏》,又称《樊哙排闼剧》。《乐书》中说:“昭宗光化中,孙德昭之徒刃刘季述,始作《樊哙排闼剧》。”但沒有确证。学者认为是刘项鸿门宴故事。
《唐会要》(卷33)载:“光化四年正月,宴于保宁殿,上制曲,名曰《赞成功》。时盐州雄毅军使孙德昭等,杀刘季述反正,帝乃制曲以褒之,乃作《樊哙排君难戏》以乐焉。”
《史记-樊郦榺灌列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而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即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拨剑舞座中,欲击沛公,项伯常肩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座,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賜之卮酒,彘肩。哙即飲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始’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犇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司马迁这段精彩的描写,层次分明,矛盾冲突跃然纸上,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是不添枝加叶,也是一场好戏!
从此以后,以叙事演故事的戏剧,便徐徐拉开了帷幕!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沪ICP备09000149号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