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富春山居图》吊诡 点击数:1021

《富春山居图》吊诡

cpf315 2011/9/18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画作。这幅画今年的六月份在台北有过一次展览,展览的目的是为了统战,举办方,至少举办的一方是希望以此来预示两岸的统一。因为这幅举世名画在明末兵荒马乱,山河破碎之际,被绝望的收藏者丢进火盆里,差点焚为灰烬,待到抢救出来的时候,已经分成两半,这两半,一半因为画作最早是黄公望为一个叫无用的和尚画的,无用也是最早的收藏者因而命名为无用师卷,两岸分治的时候,被带去了台湾,另一半称为剩山图,留在了大陆。

   达官贵人,附庸风雅者在台北故宫举行了合璧仪式,每个人都显得心满意足,因为他们各自达成了自己的目的和愿望,有政治的,有经济的,也有纯粹是为了糊口的。

   黄公望是全真派的道人,一个大半辈子以算卜为营生的道人,难道就会这样轻易的让后人拿自己的作品去作秀吗?显然不会,那么,黄公望倒底在这幅画作上留下了怎样的密码呢,至少我看不出展览的双方来宾有参悟得出的。

   首先是这幅画的命名,它不叫富春山水图,尽管图上只有山水,它叫富春山居图,这是为什么?这个体现在哪里呢?画上除了一个独钓寒江的蓑笠翁,稀有人烟,鲜有民居,少有村落,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甚至于那山,也不是江南固有的那种郁郁葱葱,要知道,那是富春江两岸,黄公望画的时节又是初秋,即使六七百年之后,初秋的景致依然是含翠欲滴,风景如画,难道黄公望落笔的时候,这一片山水居然成了这样的山岩裸露,峥嵘突兀了吗? 而且作为孙权的故里,富春江两岸自汉代就开始繁华,当年,这里有一个景致叫十里扬帆,可见水道航运之盛。那么,从79岁开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据说这幅画黄公望一直画了七年,他为什么要花如此长的时间来画这幅画?他为什么要在这幅画里留下如此强烈的矛盾与反差?他要表达的是什么?他要籍此留给后人一个怎样的暗示呢?

   南宋灭亡的时候,黄公望才七岁, 由于父母双亡,从此寄人篱下,国破家亡的悲惨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怎样的创伤,后人已经无法揣摩,但我们只知道公之学问,不在人下,天下之事,无所不知,然后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在外族统治下, 根本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只能一生贫寒潦倒, 中年更是被投入牢狱,出狱后才四十岁的黄公望从此看破红尘,寄情山水,浪迹天涯,占卜算卦,游戏人间。

   从这个经历里,我们可以推想,黄公望画这幅画的来由与他要达成的目标。

   我们知道,北宋有一幅名画叫《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开封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生机与繁华,让人能体会北宋作为世界首富的荣景,而位于南宋首都杭州之侧的富春江,其地位与舟车稠密的繁华应该不亚于开封的汴河两岸,那为什么最后在黄公望的笔下成了现在这付模样,只能说明,元朝对于江南荣景的破坏与摧残。这可能是黄公望在这幅充满矛盾与暗示的画作中所要表达的最根本的原意。

   我不知道精于占卜算术的黄公望在这幅画作上留下了怎样的功课,以至于这幅山水竟暗合了中国的国家命运。

   1650年,清兵的铁蹄大举南下,江南已岌岌可危,江南宜兴吴府,吴洪裕眼看复明无望,山河破碎,早已绝望致至,他不想让这幅已经在吴家传了三代的稀世珍宝落在鞑虏的手里,所以在弥留之际,不忘与画作同归于尽,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迹》,自己亲视其焚尽。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图》,当祭酒以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还卧内。  

   冥冥之中,似有天佑,就在国画即将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有人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这位火中取画的人是吴洪裕的侄子,为了瞒过叔叔,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画,用偷梁换柱的办法,留下了这幅旷世奇画《富春山居图》。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后来这幅画果然流入了乾隆之手。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也就可以了,但吊诡的是这一分为二的《富春山居图》两幅画的名字竟暗合了今后的国家命运,被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居然叫无用师卷,是不是七百年前的黄公望早就算出蒋介石的八百万国民党反动派军队是一支无用之师,因为他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所以留在大陆的这幅《富春山居图》名字就叫剩山图。是黄公望的灵妙算术还是历史的巧合,我真的不知道,只是有些感概而已。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