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逊:立足中华文化 培养民族精神(转载) 点击数:789

 

        钱逊:立足中华文化 培养民族精神

 

             ——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清华大学钱逊教授谈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五要素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 陈叶军

 

                    2011102508:55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8日闭幕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我国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之子、清华大学钱逊教授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设精神家园的关键,就是怎样真正把传统中华文化的精神传下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缺乏精神追求。以什么为基础来建立精神追求,增强民族凝聚力呢?这就离不开中国文化。要将中华文化的优势真正落实到社会上,这才是根本。文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要提高中国人自己的精神,钱逊说。

钱逊表示,西方的价值观是物质利益至上,个人至上,就是以追求个人的最大的物质利益为最高价值观。然而,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是与之相反的。中国人的这种价值观,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基础。具体说来,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五要素:

 

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问题。精神第一、群己统一,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儒家上体现的两个最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准则。

二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荀子说过,人和禽兽的区别在于人能的原因在于落实到具体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即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中国人的担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有深厚文化根基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

任何一个人不可能离开社会,不可能离开与他人的关系。那应当如何处理这个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个人要把自己看成是群体的一部分。这与第一个问题又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只有把精神生活放在第一位,追求精神上的不朽,才会与他人相处好。如果你只追求物质享受,就一定是只为个人。

《论语》说,精神生活要放在第一位,要把个人放到群体中,不要孤立地看待个人。这两点恰恰与西方流行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对立的。西方现在追求的价值观,有人概括为两点:“物质利益至上,个人至上。加在一起就是:以追求个人的最大的物质利益为最高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是与之相反的。中国的这种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我们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基础。

三是。中国是礼仪之邦,西方治理国家靠法。礼是自己自觉去遵守的东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学礼,无以立。

四是良心。西方人讲上帝的,西方人批评中国时说,中国人的道德水平差是因为不信上帝,没有上帝的约束。实际上这是不懂中国文化的表现。中国人靠什么约束自己的行为?中国人靠的是良心、羞耻心,知耻,靠的是自己内心自觉的道德约束。

五是和谐。追求和谐,这是一个普世价值观,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

“这五要素在今天来讲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些都体现在我们的历史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考虑到把这些要素纳入进去,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去探讨和讨论的问题,钱逊说。

 

转载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友 情 链 接:
寒夜闻柝-中国民族乐派音乐家许如辉 | 上海无名 | 【作曲家许如辉】 | 【上海许如辉】 的视频 | 凤凰无名博客 | 中国戏剧网 | 中国黄梅戏 | 越剧南薇弟子 | 文硕:中国首席娱乐官 | 东方文献 | 许如辉女儿 |
版权所有:遗珠阁  地址:中国上海  手机:13564612407                          网站建设中国企业港